登入

登入你的賬戶

登記名稱(英文) *
密碼(至少10個字符,包括a-zA-Z0-9#!@等) *
請記住我

資料提供:王滕月珍,許李恩慈,紅磡堂史料組 

整理:周少玲 

摘自:「紅磡基督徒會堂三十周年特刊」(撰寫於2001年六月) 及 「紅磡基督徒會堂四十周年特刊」(撰寫於2011年六月) 

 

基督徒會堂紅磡堂的開始,應由一個家庭說起。 

 

早在基督徒會堂紅磡堂啟用前的十多年,即五十年代,一群弟兄姊妹經常聚集在王錦棠弟兄在紅磡差館里的家中聚會。當年王錦棠太太(滕月珍)由於身體不好,被一位林姊妹邀請去九龍城靈糧堂聽福音,初時王弟兄只抱著陪太太的心態,並沒有認真聽。後來他和太太都信了主,生命有很大的改變,他脫離了十分熱衷的嗜好—跳舞和賭博,及後更成為教會發展的關鍵人物。他們在九龍城靈糧堂信主、受浸,並聚會了一段時間,後來與一班弟兄姊妹在亞皆老街成立了基督徒會堂。 

 

  • 差館里的家庭聚會 

 當時王弟兄住在紅磡的差館里,因熱愛傳福音,故在家中也有家庭聚會,藉此向鄰舍傳福音。初期人數並不很多,他們便為此而祈禱。因當時紅磡區住了許多上海人,男的多數為海員,也有些工廠工人和家庭主婦,王弟兄看見這是個福音的接觸點,就開始向他的同鄉傳福音。當時已有不少亞皆老街會堂的執事和弟兄姊妹參與協助福音工作,有李悌華姑娘、許賢昌、金新宇、林誠實、陸王秀月、關體仁、屈均遠等。而許惠祥長老和許師母的參與,是由他們的親戚金新宇弟兄介紹的,當時他們仍住在尖沙咀嘉連威老道,還未遷居紅磡。 

 

差館里的家庭聚會,藉著向「鄰舍」傳福音而日漸壯大,人數越來越多。福音的對象大部份是鄰居、親屬及朋友,當中有住在許師母樓上的王陳杏雲及她的子女,許師母的鄰居聞太,聞太的朋友、現仍在我們當中聚會的徐太(鮑茂德),徐先生(徐龍雲),夏太,夏太媳婦的姊姊忻太,現居中國大陸的宋梅軒/仙(她當時在陸家打工,由信主的陸太帶領信主),還有其他弟兄姊妹。這些名字既陌生又「似曾相識」,他們有些仍在我們當中聚會,有些只在教會電話簿裡找到他們的名字,有些則從未聞其名。但差館里家庭教會所結的果子,仍在延續下去,他們的下一代大多數都是信主的,且熱心事奉。 

 

  • 熱心事主  

王弟兄的居住地方有限,因他的家境本非富裕,只以繪畫為生,收入不固定,王太又體弱多病,需經常看醫生,但他仍樂意開放自己的家庭,讓弟兄姊妹聚集。每次聚會,屋子都坐得滿滿的,聚會前後要擺放和收拾椅子,為了聚會而添置的椅子更塞滿一屋,這對王弟兄一家的平日起居多少有影響,但王弟兄從沒有怨言。聚會由王弟兄帶領,而許多亞皆老街會堂的執事和弟兄姊妹也參與負責一些聚會。他們雖沒有接受神學訓練,但憑著自己研讀聖經,和一顆愛主的心,在其中義務負起牧養和教導的工作,並沒有領取任何酬勞。而在家庭聚會收集的奉獻,王弟兄都妥為保存,原封不動的交到亞皆老街會堂。他就像保羅一樣,一面傳福音,一面以自己的技能—繪畫為生。他熱心事奉,每個星期三,都到區內探訪和傳福音,邀請人參加星期四的福音聚會;而弟兄姊妹中若有生病或困難的,他必偕同一些弟兄姊妹去逐一探訪關懷,視他們如親人一樣。 

 

  • 祈求一個更大的聚會地方  

鑑於參與聚會的人數日益增長,王弟兄的居所再容不下了,有些甚至要坐在大門之外,這情況令他們開始思想一個新的聚會地方,並祈禱尋求神的心意。在每個星期二的祈禱會中,他們都為此事祈禱,這樣持續了好幾年。後來王弟兄、金新宇弟兄和許惠祥弟兄感到需要更逼切禱告,他們就在每個星期六聚在一起特別為到聚會的地方而祈禱。就在一個星期二的晚上,他們如常聚集在王錦棠家中祈禱,當中的聞太太提出區內有幢建築中的樓宇正在賣樓花,他們隨即在第二天去看,並繳付了訂金二百元。這個建築中的單位,就是紅磡馬頭圍道166號三樓。當年的樓價為七萬多元,須在樓宇落成前分三期付清。這對於以行船和工廠為生的弟兄姊妹來說無疑是很大負擔,但他們憑著信心,及亞皆老街會堂肢體的同心奉獻,他們在購堂的金錢上並沒有缺乏,最終有足夠的金錢付清樓價。時為一九七一年六月。 

 

  • 新的地方,新的開始  

基督徒會堂紅磡堂在一九七一年六月六日啟用,當日有感恩聚會,由長老金新宇弟兄傳講信息,主題是「神心意中的教會」。教會啟用初期,主日講台主要由幾位長老和執事負責:王錦棠、許惠祥、關體仁、屈均遠、金新宇等。牧會的工作仍由王錦棠弟兄「義務」負責,有人甚至以「王牧師」稱呼他。1973年,教會開始有第一個神學生和準傳道人----朱昌錂弟兄,他決定全時間事奉神,於是年秋天入讀神學院。 

 

基督徒會堂紅磡堂啟用後,仍持守著差館里家庭聚會的優良傳統,十分重視傳福音,福音事工包括定期的福音聚會、主日學懇親會、夏令聖經班、福音夏令營、廣華醫院的病人福音聚會等,在1981年更成立宣教事工小組,向弟兄姊妹傳遞向萬民傳福音的異象和責任。翌年,朱昌錂弟兄實踐大使命,往泰北宣教,繼後赴美修讀宣教學,之後在中華福音使命團全職事奉。時至今日,朱哥哥仍以傳福音為念,為宣教事業全人擺上。另外,紅磡堂仍與亞皆老街會堂保持緊密聯繫,曾聯合舉辦培靈會、交通聚會、特別聚會等。1993年10月,為了方便行政運作,紅磡會堂完成註冊「紅磡基督徒會堂受託人法團」的手續,與亞皆老街會堂獨立運作。 

 

會堂啟用初期,已有不同年齡組別的團契,可謂老中青少「同堂」,其中以青少年人數增長最快,會堂地方漸漸不敷應用。1973年,同工會議決再度進行建堂。在這期間,會堂面對地方不足的困難,特別是主日學時間,因為班數多,部份班別須到附近弟兄姊妹家中或租用的校舍上課。1977年,主日崇拜開始分早午兩堂,兩堂聚會人數合共有90多人,若是一堂崇拜,以會堂的地方是無法容得下的。 

 

議決建堂之後十年,會堂購得樓上的一個單位166號四樓,於1983年1月16日正式啟用,早午兩堂崇拜再合併為一,地方不足的問題也可以暫得舒緩。1988年,當時平均崇拜人數增加至133人,會堂再思想建堂,構思中有幾個方案:購堂、分堂或宣教外展隊。翌年9月,會堂再購得166號四樓毗鄰的單位168號四樓,更將兩個單位打通,於1990年1月7日正式啟用,當日聚會有159人。

 

經過兩年的探索和預備,在1990年12月23日,會堂正式差遣28人的植堂小組去大埔植堂,落實了「建堂」的構想。這象徵著紅磡堂建堂事工上一個新的里程碑,會堂不單關心鄰舍和社區福音上的需要,更放眼遠方,將福音事工擴展開去。 

 

後語:1979年,王錦棠長老因病,息了地上的勞苦,安息主懷,在世寄居五十六年。他以傳福音為一生最大的工作,更以不能親身到中國家鄉傳福音為憾。許惠詳長老也於1996年年中安息主懷, 享年97歲。金新宇長老早年移民加拿大溫哥華,並於當地教會當牧會的工作,現已退休。李悌華姑娘亦於早年移民到美國,現於聖荷西的華人教會傳道和設立查經班。屈均遠長老現於美國,因健康問題已退休,但仍以傳道為他終身的工作。關體仁長老也因健康問題退休,在家中卻仍繼續寫講章。最後還有朱昌錂牧師,繼續宣教的使命。 

 

「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,如同雲彩圍繞著我們,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,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,存心忍耐,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,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。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,就輕看羞辱,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,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。」來12:1-2 

 

2008年後補:

屈均遠長老於2002年安息主懷。王滕月珍姊妹2006年年底在香港息勞歸主。李悌華姊妹退而不休,在美國加州仍積極帶領查經班及隔年參與東南亞、香港及內地的短期宣講事工。

 

2013年後補:

  • 遷堂

當面對樓宇殘破、維修費加增、電梯故障頻生、那29級的樓梯攔阻人到教會、空間有限妨礙拓展事工等問題,遷堂似乎是唯一的選擇──但談何容易(地點、面積、環境、樓齡、合法、間格、價錢等樣樣稱心滿意)!在尋覓的過程中,真的「幾許風雨」。當身處其中時,你會感到處處碰壁,條條路卻是死胡同,又要回到起步點,真的叫人又洩氣又失望!在經歷信心與毅力跌到低谷時(連租盤也考慮),上帝竟奇妙地為我們開路,預備了今天的新堂址──真的要高聲讚美上帝!自1990年買下舊會址第三個單位並打通後,相隔19年(1990-2009),天父帶領我們離開舊堂。

 

  • 沉澱

當遷堂的激情與喜悅漸趨平淡,我們可曾坐下來總結經驗?你認為成功的關鍵何在?1200萬的樓價,再加上律師費、釐印費、裝修、添置硬件等的200多萬,以我們的能力近乎天方夜譚;但今天大家已在新堂聚會整整一年。遷堂前擔心無水、無聲、無光、無風,今天卻一無所缺!我深深體會到禱告是成功關鍵、同心是催化劑;全是恩典,只有讚美!在遷堂的進程中,你可有察覺上帝要我們學習一個非常重要的屬靈功課──等。等候,是信心的操練,亦是對上帝的信靠,在當中能做的只有禱告。我不期然想到一首詩歌《In His Time》,要相信祂不誤事。等候,只因最合適的單位未出現。遷堂後教會開支比以往多,如按揭供款、冷氣費、管理費、同工人數、支持宣教士的費用等,但奉獻數字及盈餘加增。無缺乏是源自上帝的供應及會眾樂獻的心。信心的跳躍,是啟動神蹟的彰顯。這讓人更體會在人不能,在神凡事都能!

 

  • 展望

由遷堂至今,大家有何發現?在崇拜時看見陌生的面孔、肢體較多邀請家人、親友、同事、同學出席教會不同的聚會。我有三個問題:如何將人留下,使他們得到救恩?怎樣善用新堂來回應上帝的恩典?紅磡堂的焦點是甚麼?請記住,人總愛有自己的想法和計劃,讓我們認定基督是教會的頭,祂比我們更關心教會,祂對紅磡堂有獨特的計劃。要尋求主的心意,相信又是另一個層次的信心與等候的功課吧!

 

「神造萬物,各按其時成為美好,又將永生(原文是永遠)安置在世人心裡。然而神從始至終的作為,人不能參透。」(傳 3:11)